“术前评估是预防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术前评估,医生可以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精细地调整血压、血糖等内环境参数,确保患者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手术。”3月26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科主任、全军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米卫东表示,“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还能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3月26日,在2025年中国麻醉周活动上,多位专家对“关注老年群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及预防措施解析”话题进行讨论。
“心理状态对于术后恢复有着显著的影响,尤其是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能会增加患者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姚兰介绍,在术前,医生会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详细阐述手术的过程、预期效果以及可能的风险,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预期,打消不必要的疑虑。通过这种方式,医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增强他们对手术的信心和心理承受力。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赖忠盟在访谈中首次提出了“PND的二元论”,认为PND是以衰弱或年龄相关性神经退变为慢性基础,以围术期不当应激为主要诱发因素的一种“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并强调术后继续做好疼痛等不当应激管控,尽可能让患者早期活动、早期回归社会、参与认知训练、给予营养及心理支持是防治PND的两个关键,同时摒弃“治病”的传统思维,从“治人”的高度做好全程管理与全面康复,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到术前的认知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长期影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虽然常见,但并非不可预防。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学组副组长韩如泉表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
一是优化麻醉策略。有些手术既可以选择全身麻醉,也可以选择区域麻醉,多项研究表明,区域麻醉(如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可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降低炎症反应和神经毒性风险,而全身麻醉的药物选择和麻醉深度调控,避免过深麻醉深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老年人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的风险。
二是要加强以脑氧供需平衡监测。例如针对脑的氧供需平衡为核心的全身血压、血糖、体温等生理指标的监测管理,近红外光谱法监测脑氧饱和度,监测反应脑电活动的脑电指数,都有利于降低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
三是麻醉医生手术中采取主动干预措施。例如,选择神经阻滞技术,减少阿片类全麻药物的使用,以及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和物理刺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术后短期和长期认知障碍发生的风险。
主编:邱越
校对:李益萌